开始做题 00:00:00

一、单选题 (一共30题,共60分)
1.

郁达夫散文《钓台的春昼》记叙的两件主要事情是( )

2.

下列属于“京派”作家的是( )

3.

丽尼散文《鹰之歌》所记叙的“一个忧愁的故事”是 ( )

4.

茅盾的《蚀》三部曲包括《幻灭》 、《动摇》和( )。

5.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、坚毅卓绝、不畏艰险、富有冒险精神的哑巴形象的作品是( )
6.

描述了殖民时代所谓的“现代性”给台湾人民带来灾难的作品是( )

7.

田汉的剧作《南归》是一出( )。

8.

小说《萧萧》中,最后决定萧萧是否“沉潭”的人物是( )

9.

造就话剧《风雪夜归人》丰富意蕴的两种话语是( )

10.

叶圣陶创作的童话集是( )

11.

丰子恺在《吃瓜子》中对“吃瓜子”这一行为所持的态度是( )

12.

阿Q在梦境里,革命成功后首先想要杀掉的两个人是( )

13.

徐志摩《毒药》的文体是( )

14.

小说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中,与邢幺争吵的人物是( )

15.

“我在母亲的怀里,母亲在小舟里,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”,这句诗出自( )

16.

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是( )

17.

《蛇与塔》的文体是( )

18.

《子夜》里塑造的买办资本家形象是( )

19.

描写了以魏大爷为首的土匪团伙真实生活的小说是( )

20.

郑敏的诗歌《金黄的稻束》中,开篇把站在田野里的“金黄的稻束”比喻为( )

21.

下列小说中,“京味”色调鲜明的小说是( )

22.

小说《春桃》的结尾,用以烘托春桃洁身自好的物象是( )

23.

小说《小城三月》的叙述融合了多种文体特色,它们是( )

24.

小说《寒夜》中的汪文宣是( )

25.

《金锁记》以月亮意象引出全篇,首尾呼应,从而给小说涂上的色调是( )

26.

在小说《铸剑》中,黑衣人自称替眉间尺复仇的缘由是( )

27.

被闻一多称为“擂鼓诗人”的是( )

28.

下列说法中,最能表达《桃园》艺术特色的是( )

29.

冯至借用诗句“一切的形容/一切喧嚣/到你身边/有的就凋落/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”中的“你”,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平实执著生活态度的赞许。“你”指的是()

30.

《绣枕》中大小姐绣枕的意图是( )

二、多选题 (一共5题,共10分)
31.

钱钟书小说《围城》中,“围城”这一意象象征了( )

32.

梁实秋的文艺批评集有( )

33.

杜运燮诗作《山》的艺术特色有( )

34.

冰心散文《寄小读者》歌颂的主题有( )

35.

报告文学《活宝们在受难——空袭下的英国家畜》赋予家畜的个性和情感有()

三、问答题 (一共6题,共60分)
36.

简析郭沫若戏剧《屈原》的主题思想。

37.

简析夏丐尊散文《白马湖之冬》写景的艺术特征。

38.

简析陈独秀散文《本志罪案之答辩书》的主题思想。

39.

简析朱湘诗歌《采莲曲》的艺术特征。

40.

试论林徽因小说《九十九度中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。

41.

阅读孙犁的散文《织席记》,结合作品,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。

要求:(1)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。

(2)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。

(3)观点鲜明、分析细致、条理清楚、语言通顺、书写整洁。(20分)

(附孙犁《织席记》原文)

织席记

孙犁

     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我从南几县走过来,在蠡县、高阳,到处是纺线、织布。每逢集日,寒冷的早晨,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,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。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,从家里赶来,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。她们挤在那里,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,买回棉花;赚下的钱,再买些吃食零用,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。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。

     到端村。集日那天,我先到了席市上。这和高、蠡一带的线子市,真是异曲同工。妇女们从家里把席一捆捆背来,并排放下。她们对于卖出成品,也是那么急迫,甚至有很多老太太,在乞求似地招唤着席贩子:“看我这个来呀,你过来呀!”

     她们是急于卖出席,再到苇市去买苇。这样,今天她们就可解好苇,甚至轧出眉子,好赶织下集的席。时间就是衣食,劳动是紧张的,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。

     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、争论。而解苇、轧眉子,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。在这里,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。

     那些女孩子们,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,从事劳作。

这里的房子这样低、挤、残破。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、孩子们却生的那么俊,穿的也很干净。普遍的终日的劳作,是这里妇女可亲爱的特点。她们穿的那么讲究,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。她们的花鞋残破,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,要在泥水里走路。

     她们,本质上是贫苦的人。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,但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。

     在一片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,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,她们坐在席上,垫着一小块棉褥。她们晒着太阳,编着歌儿唱着。她们只十二三岁,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。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,集体劳动才有乐趣,才有效率,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,织席也愿意在一起。问到她们的生活,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。

     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“戳”着的时候,提起来,她们就黯然失色,连说不能提了,不能提了。那个时候,是“掘地梨”(注:地梨,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可食用)的时候,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。

     敌人决堤放了水,两年没收成,抓夫杀人,男人也求生不得。敌人统制了苇席,低价强收,站在家里等着,织成就抢去,不管你死活。

一个女孩子说:“织成一个席,还不能点火做饭!”还要在冰凌里,用两只手去挖地梨。

     她们说:“敌人如果再呆一年,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!”那天,一个放鸭子的也对我说:“敌人如果再呆一年,白洋淀就没有鸭子了!”

     她们是绝处逢生。对敌人的仇恨长在。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,也分外感激。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,并代她们开辟销路,她们的收获很大。

     生活上的最大变化,还是去年分得了苇田。过去,端村街上,只有几家地主有苇。他们可以高价卖苇,贱价收席,践踏着人民的劳动。每逢春天,穷人流血流汗帮地主去上泥,因此他家的苇子才长的那么高。可是到了年关,穷人过不去,二百户穷人,到地主家哀告,过了好半天,才看见在钱板上端出短短的两戳铜子来。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!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。这样,对于今天的光景,就特别珍重。

1947年3月(选自《白洋淀纪事》)

答题卡 暂停 交卷 置顶
置顶